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聚焦海西 > 海西城市间 > 厦门 > 正文

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有何借鉴意义?

来源: 人民网  2024-01-24 15:39

经过36年来的不懈努力,厦门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带动了全域产业发展,提升了城市建设品质,形成了生态环境美、产业结构优、生活品质高的人城产融合发展态势。

近日,众多专家学者、中央媒体齐聚福建省厦门市,共同将目光聚焦于36年来久久为功的一件大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专题会议,确定治湖方略,开启了筼筜湖的蝶变。

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的治湖思路总结为20字方针——“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

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典型的海湾型城市。经过36年来的不懈努力,厦门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带动了全域产业发展,提升了城市建设品质,形成了生态环境美、产业结构优、生活品质高的人城产融合发展态势。

厦门的生动实践对于处理好人与海的动态发展关系、促进人海和谐,有哪些重要意义和借鉴价值?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接受了记者专访。

前不久举行的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发布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其中厦门筼筜湖名列其中。卢丽华表示,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综合性治理系统性修复从筼筜湖治理起步。筼筜湖综合治理鲜明体现了“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的系统观:“截污处理”是为湖区治理和改善水质除去“病源”,“清淤筑岸”是为筼筜湖根治“病灶”,“搞活水体”是让筼筜湖畅通“经脉”,“美化环境”是通过生态治理调理“气色”。

“目前,筼筜湖已经连续开展了五期综合整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同时,厦门还积极开展红树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山体、海岛及森林等有序进行生态修复,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卢丽华说。

卢丽华表示,36年来,厦门市从筼筜湖综合治理出发,不断成功复制、积极探索实践,根据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统筹湾内湾外、岛内岛外、流域湾区、陆地海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有序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向纵深迈进。自然资源部成立专班、深入调研,举行专题座谈,和福建省、厦门市一道梳理36年的厦门实践,生动诠释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去年9月召开的2023年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上,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其中厦门市下潭尾红树林生态减灾案例成功入选。这一案例对于做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有哪些借鉴意义?

卢丽华介绍,这一《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收录了沿海国家(地区)8个在海岸带保护与利用工作中涌现出的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的探索实践,旨在通过案例,进一步促进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经验实践的交流和学习,守护地球家园、共享生态滨海。

下潭尾红树林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同安湾,这里是半封闭海湾。厦门针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衰退、赤潮屡有发生、互花米草入侵加剧,以及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频发等问题,实施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通过统筹海岸带滩涂整治、科学种植红树林等举措,重构“林—滩—海”红树林湿地,退养清滩面积180公顷,累积种植红树林85公顷,构建了以红树林湿地为主体、水系联通、植被自然缓冲带与亲水空间交错融合的海岸带生态减灾空间体系,配套建设海洋生物引育种中心、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科普研学展馆以及多种生态设施,综合提升下潭尾红树林生态修复的科研价值、自然教育价值、人文价值,为积极推进滨海红树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示范。

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两次到访公园,并将其作为红树林恢复的典范在世界各地的演讲中多次引用。

“厦门作为海湾型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厦门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实践走向世界,助力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卢丽华表示,今日之筼筜湖,已成为国内外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成功范例;今日之厦门,已成为全球海湾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风险加剧,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海岸硬质防护工程措施相比,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珊瑚礁、牡蛎礁、砂质海岸带等海岸带生态系统,发挥这些天然‘海洋卫士’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等服务功能,在应对灾害影响的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卢丽华认为。

[责任编辑:CX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